现实中,以往非遗演艺常会以一种“非常遗憾”的形式淡出大众日常生活,而如今,在线上平台中,直播、短视频正为各地非遗传承人、从业者开辟“新舞台”,并通过打赏、电商等方式扩展从业者收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培育非遗人才的新力量。
3月13日,“非遗主播沙龙湖南站”在湖南大剧院举办,抖音直播业务代表、多位抖音平台非遗主播以及六位学术界的专家,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在线直播的传播力与数字经济的新兴模式,传承和弘扬非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新舞台”:主播演绎让非遗更有时尚感
当非遗遇上传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年来,花鼓戏、二胡等非遗项目在越来越多的主播演绎下走入大众视野,直播打赏开辟了展演“新票房”。例如,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堪称湖南戏种“明珠”的花鼓戏,在直播间就获得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并与古筝、相声成为湖南“00后”观众点赞最多的表演艺术类非遗内容。
抖音直播业务代表肖妍在沙龙上分享了令人振奋的数据:过去一年,湖南省内非遗类直播累计超15万场,观看次数超6.4亿;1.7万名湖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累计开播时长超293万小时。其中,62%主播获得打赏收入,收获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
由此可见,直播间正成为听三湘戏曲、赏四水器乐的“新舞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自立认为,直播之所以能成为地方非遗重焕活性的一剂“强心针”,是因为优质内容在直播间能做到创意化、生活化传播。在他看来,主播的演绎让非遗更有时尚感,符合现代观演潮流,也和大众充分拉近距离。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指出,直播能帮助非遗知识快速普及,为博物馆等线下场所输送更多兴趣人群。“由于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媒介,越来越多年轻观众主动挖掘非遗信息,走进博物馆了解藏品。新媒介正在让非遗知识广为人知,一旦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直播间被满足,就愿意持续为此买单。”
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抖音账号@长沙花鼓戏就是观众“为非遗买单”的例子。该中心直播主管冯沛介绍,去年9月,中心以抖音账号@长沙花鼓戏首次开播就收获350万名观众,数量相当于去年160场线下演出观众的70倍。在直播过程中,观众对主播不吝评论、点赞、打赏,他们的热情为花鼓戏新老演员打开“第二舞台”的大门。“这扇门让我们戏曲传承工作者有更好的自豪感和肯定感,未来我们也会把好听、好玩、好看的专业长沙花鼓戏一直唱下去,打造我们的国潮花鼓戏,让花鼓戏流行起来。”冯沛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票房”:从业者获得新收入、新激励
当特色非遗在直播间亮相,从业者能全景展示非遗演艺、手工艺,并通过直播打赏、电商等途径构筑新的盈利空间,获得付出劳动的相应物质回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评价,随着非遗传承人入驻直播间,他们通过自身的精湛演绎,为平台观众带来“文化大餐”,而观众也用打赏为非遗付费,回馈从业者的创作。“这是一种双向奔赴,是非遗传承者与大众加深了解、在非遗传播中齐心协作的过程。”
在拥有520万粉丝的抖音二胡主播颜云玉看来,为非遗直播打赏是对非遗从业者的最大的肯定和尊重,给主播的生活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更激励着主播不断精进内容,坚持创作,让非遗从业者在展示技艺中获得认可与回报,有条件专注于练习、进修。“这让我们更有热情、有条件,去带领更多的人,把古人留下来的国乐,做更多的推广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非遗传统文化的熏陶。”
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抖音古筝主播曹民也发现,主播既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粉丝点赞、打赏等认可与回馈,又能通过在直播间教授琴艺找到更多“同好”。在他看来,传统音乐的演奏者自古都希望被听见、被理解,直播使现代民乐人觅得大量“知音”。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起,抖音平台相继联合权威机构,发起助力戏曲传承的“DOU有好戏”计划、助力传统舞蹈传承的“舞蹈传承”计划、助力民乐传承的“DOU有国乐”计划等,从资源、流量、运营等方面服务非遗从业者展演、创收。据了解,今年抖音直播将开启服务非遗传承的全国巡回沙龙系列活动,除首站湖南外,后续还将走进湖北、四川等省份,邀请当地研究机构、媒体、非遗主播同台研讨非遗传播传承。
“新观众”:直播助力非遗让更多人熟知
据悉,目前抖音平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覆盖率达99.74%,洞庭渔歌、瑶族长鼓舞等原本囿于当地的非遗在直播间相继走向“台前”,获得广阔“新观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表示,直播等影像手段能充分“唤醒”小众地区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外界关注引起他们对所传承艺术的强烈自豪感,从而激发其作为传播者的热情和潜力。
来自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青年演员易正红是一名抖音花鼓戏主播。“一开始直播间经常空无一人,我就当作练唱,自己唱自己听。”慢慢地,直播间的浏览量越来越好,观看一场花鼓戏直播的观众最多能达到7万人,同时在线的超过4000人,远比一场线下演出的观众多。现在,株洲的花鼓戏爱好者越来越多了,这让易正红很有成就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也肯定了直播新媒介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价值。行业内使用抖音等平台弘扬古琴艺术以来,某一年音乐会在各大平台直播突破1000万观看量。她认为直播等新媒介有望充分调动民间社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要在传播中继续尊重艺术的传播特点和传承方式,让大众真正爱上传统音乐。
在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二胡主播代表闵惠看来,正是因为有了直播这一传播渠道,年轻群体才能更便捷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目前,闵惠在抖音直播中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二胡学生,她也深深为年轻人对民族乐器的喜爱而感动。“我们从业者在线上花时间和精力准备的内容,能获得大家的喜爱,甚至付费认可,我觉得努力是值得的。”
展望未来,雷建军期待,将来抖音等直播平台能成为非遗等优质文化的“文化银行”,帮助传承人、从业者存储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令全社会受益。“利用好打赏等经济行为,让文化存储成为新的社会关系再生产,也帮助整个社会获得全新的文化憧憬。”雷建军总结。
业内谈
抖音直播服务地方非遗传播传承
抖音直播业务代表肖妍
过去一年,湖南省内非遗类直播在抖音累计超15万场,该类直播观看次数超6.4亿,同比增长178%;1.7万名湖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累计开播时长超293万小时,时长同比增长95%。可以发现,在抖音直播欣赏非遗,已经成为湖南观众的日常。
近年来,越来越多非遗从业者走进直播,把沉寂已久的小众艺术搬上直播这样的第二舞台,如今湘剧、洞庭渔歌不再是陌生名词,而是被越来越多年轻群体“看见”。过去一年里,62%湖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他们获得的打赏收入总金额同比增长53%。
未来一年,抖音直播还计划帮助更多非遗传承人、从业者更加得心应手使用直播,服务非遗从业者、传承人获得开播收益。
主播谈
直播打赏是观众对非遗的肯定
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二胡主播代表闵惠
直播打赏是观众喜爱非遗的具体表现,包括直播间观众点赞、关注、互动,都是他们对非遗的肯定和热爱。
在线下的时候,我们这些乐手也经常演出。观众也需要买门票过来听,我们也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精心准备这些内容。观众为这些内容、知识付费,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有了抖音这个平台,非遗能和广大的观众朋友零距离接触,同时增加了文艺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受众面,让大家更便捷地了解、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直播打赏是对从业者的真诚尊重
抖音二胡主播颜云玉
在我看来非遗直播打赏是对非遗从业者的最大的肯定和尊重,给主播的生活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更激励着主播不断精进内容,坚持创作,让非遗从业者在展示技艺中获得认可与回报,更好地专注于学习和练习,做好短视频与直播,让努力得到回报,让生活更有保障。
把音乐和快乐带给大家是我的初衷,观众的鼓励也让我们更有热情、有条件,去带领更多的人,推广、传承古人留下来的国乐,让越来越多的今人受到非遗传统文化的熏陶。
直播让传统音乐找到现代知音
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抖音古筝主播曹民
传统音乐演奏者自古都希望自己的琴声被听见、被理解,直播让我们这些民乐从业者在现代收获了更多“知音”。
通过直播授课,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欣赏传统文化和技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另外,主播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粉丝点赞、打赏等认可与回馈,从而形成一种双向互补、良性循环。
直播及打赏助花鼓戏找到“新观众”
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抖音花鼓戏主播易正红
我进入抖音直播的缘起,是看到以前的同事在做主播,而且还做得不错,就借钱买了个话筒、一个直播架、两台手机开始直播。一开始直播间经常空无一人,我就自己唱自己听。慢慢地直播间的浏览量越来越好,观看一场花鼓戏直播的观众最多能达到7万,同时在线的超过4000人,远比一场线下演出的观众多。
开播以来,我经常跑户外,去公园,去湘江边,和其他喜欢花鼓戏的人们一起推广花鼓戏。现在,株洲的花鼓戏爱好者越来越多了,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专家谈
直播打赏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
中国有各级非遗项目10万个,有42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项目,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
非遗一般多见于乡村中,以前的社会能见度比较低,如今短视频和直播出现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非遗的社会能见度。偏远地区可以借助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获得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过去这些年,抖音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开播1617场,同比增长427%。直播一方面传播了文化价值,建立和观众的连接;同时打赏、电商也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回报率。
期待非遗直播继续增加社会对非遗的认同,帮助当地非遗工坊、展示区真正做出有线下人流、有网上关注,能够持续性地获得瞩目的优秀项目。
尊重艺术的传播特点和传承方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久远且传承不断的音乐形式,是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2005年12月我国将6月第二个周六作为文化遗产日,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庆祝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创立策划了“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从2006年到2019年的13年间,面向全国范围内大中小学的青少年进行古琴艺术公益性宣传普及教育。我们想传达的最终目标是“把遗产交给未来”。
这些年我们也使用抖音直播,有一年我们的音乐会因为各大平台的直播,竟然达到了1000万的观看量。直播等新媒介有望充分调动民间社团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要在传播中继续尊重艺术的传播特点和传承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媒介,用怎样的方式,传承和传播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部分。
直播为非遗提供“导览”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
传统手工艺对于新生代受众其实没有亲和力、亲切感,他们亟待重新认识传统的手工艺非遗。直播等新媒介的兴起,把知识普及变得非常容易,造就了大批有准备的受众,使得知识传播越来越容易。总体而言,新媒介时代,包括直播、短视频的出现,为非遗手工艺传播创造机遇,对其传统传播模式进行倒逼。这是直播等新媒介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
我们发现,在直播等新媒介上,通过观看非遗演艺就能打赏、下单,直播已成为新生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现在,越来越多年轻观众主动在互联网挖掘非遗信息,走进博物馆了解藏品。新媒介正在让非遗知识广为人知。一旦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在直播间被满足,就愿意持续为此买单。
直播助非遗刺绣面向未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迎军
2016年我们在新疆哈密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刺绣文化非常丰厚,开始了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图案研究。研究的目的不仅是把刺绣图案记录下来,更希望能透过这些图案发掘祖辈用什么方式创造图案。不忘本来,不忘创造与方法,向历史学习不仅是记录图案,而是要学习创作。
吸收外来是对外来文化不断的吸收接纳、不断的融合。这些年,当地把哈密绣娘送出去学习广绣、苏绣等刺绣类别,这对哈密刺绣一定有助益,一定要让它转化成对哈密刺绣发展新的营养。只有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刺绣才能真正地面向未来,实现文化的传承。
目前,可以看到诸多非遗刺绣传承人相继来到直播等新媒介,把刺绣艺术推向更广阔的观众,并且互相借鉴彼此的产业化转化方式,找到现代发展的广阔可能。
鼓励非遗传承人直播增收
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郑自立
传播之于非遗,有积极的保护意味在里面。民乐、戏曲、舞蹈、游艺等过去的表达形式与现在不一定非常契合,主播在直播空间表演时,往往进行再次创造和创新,这样无形当中跟大众生活拉近了距离。
鼓励传承人开播直播,获得合法性的收入,这很重要。观众进行打赏,对于主播本身是非常大的鼓励,不仅为他们提供从事艺术的物质条件,更多是对主播的支持和肯定。未来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优质的传承人进入到直播领域来。
让抖音直播成为“文化银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
包括直播在内的影像形式,能够充分唤醒非遗传承人的传播热情。比如我们用影像记录一些黄河流域的民间艺人,突然这么多摄影机对着他,让他对自己的艺术,像小调、民歌有特别强的自豪感,于是他就愿意传播它,变成一个种子让它发芽。
直播媒介出现后,帮助真正的文化持有者从文化边地站到世界中心,因为有人看到非遗才有存续、有价值。非遗主播和粉丝的链接,已经超越简单的打赏等经济行为,变成新的社会关系再生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抖音直播有望成为“文化银行”。当非遗和传承人把传统文化“存”进去,整个社会都将受益于上述文化存储,整个社会都将获得全新的文化憧憬。
潇湘晨报记者张沁
评论列表 (0条)